漂洋過海來台灣

▲ 馬偕和加拿大來訪的宣教師/來源:《開放博物館》


【啟程:馬偕漂洋過海】

  1871年10月19日,馬偕博士正式踏上了漫長的旅途,不知此時的他是否知道自己將會近狂熱的奉獻在這份使命上,又或是已經做好覺悟了呢?

  馬偕搭乘火車離開家鄉,10月27日到達美國舊金山,過了幾天,搭乘輪船於11月27日到了日本的橫濱,又接著到達香港。 在香港馬偕與英國長老教會的兩位會友前往廣東,在當地會友建議下可以到汕頭宣教,不過後來發現該地已經有會友負責布道,陰差陽錯下,最後馬偕決定到台灣展開他的傳教生涯。
 
  雖然船上狀況不怎麼好,馬偕仍在1871年12月30日馬偕抵達了打狗(首次登台,並非在今日淡水河旁)於隔年元旦啟程,最後搭船在3月9日下午三點,與同行的李庥(Hugh Ritchie)牧師、德馬太醫師三人正式抵達滬尾(今淡水) 當馬偕博士抵達時,他在日記描述他心中被此地感動,讚嘆耶和華,並下定決心在這裡宣教。
 

▲ 馬偕博士向原住民傳道/來源:《開放博物館》


【困難:在台困境】

  他最初租住的房子是一間廢棄的馬棚,經他精心打理後,成為兼住家、醫院和教學的地方。他深知,要融入當地,必須學會當地語言。他在淡水郊外跟放牛仔交朋友,學臺語。並很快探訪當地,用他的雙腳走遍臺灣的山山水水,風餐露宿,翻山越嶺,深入漢人和原居民社區。
 
  馬偕一開始要學習講台語,他先是跟他的僕人學習,模仿他的聲音,但是他的僕人受不了而逃離了;於是馬偕轉向牧童學習,並學習了解中國的宗教。有一天一個年輕人上門找他辯論,他們辯論了數次,那位年輕人終於成了基督徒,後來成為馬偕第一位設立的牧師(那位年輕人就是嚴清華)。

▲ 偕牧師、嚴清華與平埔族社女信徒合影/來源:《開放博物館》


  台灣是一個常受颱風及地震威脅的海島型國家,一般民眾大多崇拜多神以保平安。在由七分道教、二分佛教、一分儒教所混合多神信仰的社會裡頭,馬偕想要宣揚「獨一上帝」的信仰,其困難程度可想而知! 1872年艋舺當局發出通告,禁止當地人租屋給外國人傳教之用。 民間地方勢力對馬偕的宣教亦相當不友善,當時艋舺三大姓的地方領袖曾經揚言:「若有三大姓,就無耶穌教;若有耶穌教,就無三大姓。」,表達與「耶穌教」勢不兩立的態勢和決心。

  李庥牧師,除了向這位宣教前輩學習台語外,他還從李牧師口中知道台灣北部人口雖多卻沒有傳教士前往。因此在宣教熱情的驅使下,馬偕就決定了他接下來的目的地。

 

  馬偕牧師雖然醫療知識豐富,但並非執照醫生,正式醫療則邀請淡水海關稅務司所聘的洋醫生到偕醫館駐診,並請本地漢醫為助手。他先後請來五位外僑醫生: 林格、鍾森、瀝尼、安基爾、魏金遜,這五人先後主持「滬尾偕醫舘」,對台灣現代醫療有不可抹滅的貢獻,尤其是馬偕博士和林格醫師於1879年在醫館解剖一名因呼吸道致命的水手,而發現了肺蛭蟲寄生人體,此乃全球首例。
 
  北部教會第1次施行洗禮於淡水教會,其中有5人接受受洗,分別為嚴清華、吳寬裕、王長水、林孽及林杯。